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数说“一带一路”电子书

本书用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验,从新闻记者的视角告诉你一个可触可感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彼此需要,在生生不息的相连中,货物、人员、能量、食物、产品、文化甚至货币都在不停地奔跑,在位移和交换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期待“一带一路”的明天更美好。

售       价:¥

纸质售价:¥31.40购买纸书

15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肖振生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12-01

字       数:8.5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社会各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做着不同的解读。2015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特别报道——“数说命运共同体”,以新颖、别致的方式,由新闻主播欧阳夏丹带你穿越“一带一路”,带你认识“一带一路”。由电视新闻片的原有编导、主播班底,在电视新闻片的基础上行充实、重新创作,从而公诉你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具体的“一带一路”,同时也告诉你很多电视中看不到的背后故事。 《数说“一带一路”》,七篇文章,对应七集电视新闻片。用准确的数据、真实可感的故事,为你呈现一个立体真实的“一带一路”。基于电视新闻片,却有高于电视新闻片。<br/>【推荐语】<br/>本书用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验,从新闻记者的视角告诉你一个可触可感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彼此需要,在生生不息的相连中,货物、人员、能量、食物、产品、文化甚至货币都在不停地奔跑,在位移和交换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期待“一带一路”的明天更美好。<br/>【作者】<br/>肖振生,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高级编辑、律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主任。全国政协经社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从事经济新闻报道20余年,参加过若干重大新闻报道战役,策划并组织负责多起重报道、特别节目、栏目、纪录片。 张勤,传播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制片人。长期致力于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和重要国家议程设置的报道。《一张图引发的改革》《月坛南街38号的变化》等众多作品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周旋,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近期主要作品有《高考场上的神秘枪手》《MBA考场的神秘电波》《挺近汶川孤岛草坡乡》《数字十年》《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7000米海试直播特别节目》等。<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生生不息的相连

48 台挖掘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1.3% 的GDP增长:一座桥带给一个国家的利好

35天的行程缩短:一条公路带来的新生机

13.8%的互联网覆盖率:怎么和世界做生意?

|第2章|奔跑的包裹

1个枕头和5,000亿美元:中国买什么,世界都关注

10,000亿美元和14.6%:中国带给“一带一路”什么

13,050公里:世界最长的货运班列

619项:贸易壁垒何时能打破?

|第3章|人在路上

150万公里和8.7万人:“一带一路”飞行路线图

2,500万人次:大美丝路最心仪的地方在哪里

20万留学生和5,000名徒弟:学在丝路

1,134公里与12小时:“一带一路”随时走,远吗?

|第4章|能量的迁徙

0.71立方米:一只脚下的天然气

1,400万千瓦:中国给“一带一路”带去电力技术和装备

900万度:每天跨国奔跑的电能

99%的开发空间:互联互通的未来

|第5章|口味连接你我

8,000吨与58吨:辣味的交换与扩张

1包方便面与4,000万吨棕榈油:食物与能源的生态链

1袋酵母与25万吨高筋粉:馕与面包的命运共同体

1克黑胡椒与20,000亿生意: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

|第6章|中国制造,走起

5席:中国手机在印度十强品牌中占半壁江山

4吨:谁给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如此“重”?

50列:中国动车对马来西亚的改变

7.9%:工厂走了,GDP依然跑赢全国

|第7章|文化的旅行

15亿美元:从未停歇的中国丝绸

60亿美元:茶叶的旅行

161亿元与18亿元人民币:影视的文化传播

10亿美元:国产游戏瞄准东南亚市场

|第8章|人民币新征程

27,8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化

5亿到40,000亿美元:巨型外汇蓄水池是怎么形成的?

375%:“一带一路”人民币结算正当时

4.54:“一带一路”明天更好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