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电子书

编辑推荐

售       价:¥

纸质售价:¥56.20购买纸书

184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2

作       者:陈先达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15

字       数:35.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可分。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又不能等同。马克思是具体的个人,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像所有人一样会逝世,而马克思主义却依然存在和发展。我们对马克思的评价是历史的,像评价所有杰出人物一样,着眼于他的历史贡献;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应该是当代的,像对待所有思想体系一样,着眼于它的当代价值和适用性。当代西方有些学者蓄意在这两者间制造混乱。他们或者把两者完全等同,以马克思逝世已有120年之久为理由,着力于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或者着力于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故意孤立地抬高马克思以贬低马克思主义,宣扬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的歪曲和篡解。这两种思潮都是我们所不能受的。【推荐语】<br/>编辑推荐<br/>
目录展开

1.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一、马克思的思想依然光辉灿烂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

三、马克思主义前途光明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3.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结构

四、马克思主义的功能

4.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

一、在当代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捍卫恩格斯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

三、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主义

6.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

一、《手稿》是什么性质的书?

二、《手稿》研究中的两个极端:唯价值论和唯科学主义的对立

7.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

一、从异化到异化劳动

二、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8.评费尔巴哈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9.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一、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影响

三、哲学改革的纲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0.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1]

11.马克思通向历史主体的道路

一、对主体的抽象认识:从自我意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二、异化劳动理论:从主体进入客体的中介

三、对社会发展过程自身的分析

四、历史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12.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把握

一、理论视角的转换

二、自然界——人的作品和现实

三、自然的客观实在性

13.论社会与自然之关系

一、自然对社会的影响及其方式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三、“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

14.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出发点

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人为出发点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矛盾

二、新出发点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两种批判,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出发点

15.评西方马克思学的“新发现”

一、《手稿》的主题和对主题的论证

二、所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现”

16.哲学人本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一、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趋向

三、抽象人本主义的当代政治实践——民主社会主义

17.论“两个必然性”——兼评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两个必然性”的客观依据

二、几点争论

三、社会主义仅仅是价值目标吗?

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18.社会制度与人权

一、人权观念的是非颠倒

二、两种人权观,两种历史观

三、两种人权发展的规律

19.社会制度与人道主义原则

一、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尺度是生产方式的性质而不是抽象的人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人道的天堂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道主义伦理原则

20.马克思主义是不可战胜的

21.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2.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论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问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性与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

三、驳“文化专制主义”

四、思想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3.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三、江泽民“三个代表”学说开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4.论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

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理论创新的动力

25.处在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

一、夺取政权胜利的启示

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教训

三、运动危机和“理论危机”

四、要在结合中创造而不是重建

26.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课题

一、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

27.《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一、从《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是乌托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28.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一、应该区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它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

二、应该区分马克思文本中某个论点的过时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三、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功能

四、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来回答

29.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科建设

30.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1.实践“三个代表”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谁能做到“三个代表”

二、如何做到“三个代表”

32.从社会制度考察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划清理论界限,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是新型的社会关系

33.论马克思主义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指导地位

一、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蕴含的实际意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二、由教条主义倾向走向彻底背弃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的惨痛教训

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正确发挥马列主义指导功能,重新树立社会主义威信的正确途径

34.做马克思主义圣火的传播者——兼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判断的两个层次

一、职业的普通与事业的伟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自己首先要坚定信仰

三、面对实际、面对问题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