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92.60购买纸书

10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里峰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21

字       数:30.6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收录研究论文近二十篇,分为“视野与方法”、“知识与制度”、“革命与治理”三部分,大体涵盖了作者近年来涉足的主要研究领域,展示了作者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路径与成果。<br/>【作者】<br/>李里峰,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2012-13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理论等。<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南大亚太论丛》总序

目录

上篇 视野与方法

从社会科学拯救历史

一、历史学与社会科学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质

三、三部影片中的历史哲学

四、结语

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

一、从《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说起

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抑或研究路径

三、“事件路径”的历史何以可为

四、“事件路径”的历史与社会史、总体史

五、“事件路径”的历史与“叙事的复兴”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一、从政治史到新政治史

二、政治事件的方法论意义

三、政治行为从精英到大众

四、政治制度及其运作之道

五、政治文化的多重维度

六、结语

个体记忆何以可能:建构论之反思

一、实存的个体记忆与隐喻的集体记忆

二、时间、空间与记忆的质感

三、日常生活实践与记忆的消费

四、结语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一、自西徂东:概念史之译介

二、多源交汇:概念史之方法

三、循名责实:概念史之实践

四、共筑平台:概念史之展望

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

一、孙中山研究:旧与新

二、政治文化史:实与虚

暴力是恒久的吗?

一、暴力的社会生态

二、小地方、大历史、长时段

三、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

四、重新检视“国家与社会”

五、暴力是恒久的吗?

中篇 知识与制度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以汪康年为例的思想史阐释

一、作为思想史文本的汪康年

二、“慢慢走”:变革道路的重新选择

三、“往回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

“东方主义”与自我认同——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再阐释

一、“保教”之说:一个两难的文本

二、人我之间:“东方主义”的文化认知

三、不变之征:自我认同的寻求和困境

翻译的政治:严复译著与近代东亚知识传播

一、“达旨”之术:思想挪用的政治

二、“求其尔雅”:语言归化的政治

三、政治的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在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以《向导》周报(1922—1927)为中心

一、国耻之纪念:从“九七”到“五卅”

二、国耻之根源:敌人与朋友的谱系

三、国耻之洗雪:民族革命与阶级革命

四、结语:从“国耻”到“唤醒”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

一、应考和录取人数

二、任用资格和途径

三、及格人员的任职情形

四、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名目:文官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

二、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

三、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

四、限度:公职候选人考试应否举行

五、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

六、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

下篇 革命与治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

一、党组织的规模和构成

二、新党员的吸纳机制

三、党员的入党动机

四、对党员的审查和清洗

五、结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革命中的乡村——土地改革运动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一、基层组织网络的建构

二、国家功能边界的扩张

三、村庄权力结构的重塑

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

一、地富:合作或抗拒的艰难博弈

二、贫雇:理性农民抑或道义农民

三、中农:利益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四、结语:运动中的理性人

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

一、抗战:民族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二、内战:阶级话语下的乡村动员

三、中共乡村动员的变与常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

一、群众运动与运动群众

二、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

三、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

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意愿表达与党的农村政策调整

一、“生产力起来暴动”与集体化步伐的放缓

二、从“退社闹社”到公社化运动

三、“瞒产私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四、结语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