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瞧,这才是风流!电子书

1.品味中国经典古诗词之美,领略诗人骚客千古风流传奇。大老振说:“我觉得我原来是认识他们的,他们或是我的朋友,或是我的哥们儿,再或者是我的闺密,我希望我的文字是一座桥,让我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到这些诗词人物的一生足迹和内心世界,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2.发世道人心之感慨,道千古风流人物之传奇,透过诗人的人生品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展现古典诗词的盛世江湖。自“诗三百”、魏晋风骨,至盛唐、晚宋,一路走来,诗词江湖门派众多,高手林立,在文学的天空中鲜活而生动。屈原怀才不遇,“竹林七贤”风流放浪,李白千金换酒,温庭筠、秦观儿女情长,苏轼、袁枚才气横溢,杜甫、陆游忧国忧民……多少诗人的快意人生、江湖意气,一一藏在灿烂的诗词曲赋之中,年代越久,越加浓郁醇厚,暗香浮动。

售       价:¥

纸质售价:¥26.00购买纸书

253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大老振

出  版  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13.8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诗词歌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这是一本干货满满、风趣好玩,又不乏理性思考与历史深度的经典诗词读本。作者沿着先秦、魏晋、唐、宋、明、清的历史轨迹,引领我们与屈原、竹林七贤、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袁枚等伟大的诗人相遇。 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传奇,每首诗词都有它的故事。作者将诗人生平与经典诗作融文章,让我们读懂传奇,重温经典,品味这一个个煜煜生辉的名字亘古不息的生命力。 每个诗人都是有温度的,每一首诗都是有温度的,愿它们能在某一刻,能温暖你的心灵。 让我们翻它,去找寻属于中国人的美好磅礴的诗的记忆,去领略中国文学*璀璨的风景。<br/>【推荐语】<br/>1.品味中国经典古诗词之美,领略诗人骚客千古风流传奇。大老振说:“我觉得我原来是认识他们的,他们或是我的朋友,或是我的哥们儿,再或者是我的闺密,我希望我的文字是一座桥,让我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到这些诗词人物的一生足迹和内心世界,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2.发世道人心之感慨,道千古风流人物之传奇,透过诗人的人生品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展现古典诗词的盛世江湖。自“诗三百”、魏晋风骨,至盛唐、晚宋,一路走来,诗词江湖门派众多,高手林立,在文学的天空中鲜活而生动。屈原怀才不遇,“竹林七贤”风流放浪,李白千金换酒,温庭筠、秦观儿女情长,苏轼、袁枚才气横溢,杜甫、陆游忧国忧民……多少诗人的快意人生、江湖意气,一一藏在灿烂的诗词曲赋之中,年代越久,越加浓郁醇厚,暗香浮动。 3.作者大老振,以诙谐易懂的文字、轻松有趣的讲述,带你穿越时空,回归诗酒趁年华的时代,感受古典诗词江湖的美好。<br/>【作者】<br/>大老振 本名李振华,女,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学硕士,省级骨干教师。 “十读书”“读者”“百度汉语”等平台签约作家,其读经典文章在公众号“大老振读经典”发表以来,被多家多媒体平台以及杂志转载。 2017年出版《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畅销海内外。 2018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讨拍取暖诗心疯》。 公众号:大老振读经典(dalaozhen18)  <br/>
目录展开

前 言

《唐诗三百首》竟然是 一本武功秘籍?

屈 原

即使被全世界抛弃,也要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竹林七贤

没有信仰的人生有多可怕?

贺知章

会夸人的人最好命

孟浩然

你的任性,让人心疼……

李 白

嫁人不要嫁李白

杜 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岑 参

这位从火焰山归来的诗人,到达了远方,却依然思念家乡……

白居易

这世上总有一个角落,有人懂你

【附录】

韩 愈

没错,就是要这样高调地活着!

【附答案】

[韩愈部分成语含义及出处]

柳宗元

世界以痛吻我,何必报之以歌?

杜 牧

如何安放矛盾的人生?

温庭筠

男人最大的魅力不是家财万贯,不是貌比潘安,而是……

鱼玄机

在春天埋下一颗爱情的种子

欧阳修

活得有趣,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苏 轼(1)

每一个失意的人,都要经历的三重境界

苏 轼(2)

穿越千年嫁东坡

秦 观

一曲相思异地恋,情歌王子颂七夕

陆 游

“一根筋”不是病,是倔,死倔死倔死倔

钱 福

劝君惜时莫拖延,为君唱曲《明日歌》

袁 枚

无论生命多么卑微,我都要骄傲地活着!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