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风过指间电子书

诗集《风过指尖》中的作品有温度、有风骨、有韧性,诗人以赤子之心和悲悯情怀,以灵动之笔和清丽诗风,从个人命运中透视时代风云,从万物悲欢中展现大爱精神。这是诗人的一种担当,也是诗歌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作品所散发的光芒,足以照亮读者生命中被乌云和黑暗挡住的那一部分。

售       价:¥

纸质售价:¥27.60购买纸书

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何永飞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字       数:3.2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诗词歌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风过指尖》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何永飞的一本新诗集,内容分为三辑:“忧伤的种子”“城里的月亮”“误闯的蝴蝶”。诗人以真挚的情感讴歌生命,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生活,以探索的精神思考人生,在广阔的时代现场,捕捉触动和迷醉人心的诗意。诗歌风格健朗,具有大爱和悲悯情怀;作品内容丰富,有个人的小悲小欢,而更多是对万物和众生的关注和关照。<br/>【推荐语】<br/>诗集《风过指尖》中的作品有温度、有风骨、有韧性,诗人以赤子之心和悲悯情怀,以灵动之笔和清丽诗风,从个人命运中透视时代风云,从万物悲欢中展现大爱精神。这是诗人的一种担当,也是诗歌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作品所散发的光芒,足以照亮读者生命中被乌云和黑暗挡住的那一部分。<br/>【作者】<br/>何永飞,白族,生于1982年,云南鹤庆人,笔名菩禅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昆茶协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第八次全国青创会代表。作品曾发表于《诗刊》《人民日报》《民族文学》《诗选刊》《北京文学》《扬子江》等报刊,并选数十种权威选本。出版诗集《四叶草》《梦无边》,长诗《茶马古道记》,散文集《生命归位》。长诗《茶马古道记》、诗集《神性滇西》分别为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扶持作品和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扶持作品,报告文学《奔腾的独龙江:一位老县长的生命之歌》选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时代楷模”报告文学创作项目。2017年被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白州文化名家”称号。作品曾获第二十五届全国鲁藜诗歌大奖、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茶马古道记》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br/>
目录展开

风过指尖

内容介绍

推荐宣传语

第一辑 忧伤的种子

四代人的梦

压缩

无名坟冢

生命之菊

父亲迁坟

水魂

青铜镜

神说,魔说

抗战老兵

战争

一滴血的诉状

慰安妇

风过指尖

拯救

饮云

独对一杯红酒

祭一条名叫星星的狗

冷空气南下

哭姑奶

今晚,独自在澜沧江边

豆腐西施

六月,我心飞翔

面对这个世界

深入彝人古镇

岁月的公正

为一只虾祷告

心若莲花

善男信女

禅师肩膀上的白鸽

放生池里的鱼儿

观音菩萨手中的柳枝

不老的寺庙,不绝的钟声

阳春三月

相约金殿

一场雪落进心里

一根木头

一位母亲的葬礼

一种白

忆一位故友

有这么一棵树

在抚仙湖边想恋人

我写黑暗,可我的心是明亮的

一片秋叶

悼念朵朵

面对地震,我愿意

擦洗心灵

飞不出一朵马樱花

咪依噜的小花篮

牧云

从黑到白

看见海男姐姐在笑

遇谷禾

我想掐灭光

骨头先醒来

小侄子

修天堂

以诗歌的名义悼念陈强

观世音

第二辑 城里的月亮

猎物

归来

她叫李佳

一只小鸟飞到窗口

留名

城里的月亮

流浪汉

房东来敲门

我把自己弄丢了

侯志锋的故事

小人物

陌生

站在城市的手背上

雨中街头速记

北京的阳光与寒风

楼上装修

不归的灵魂

感冒

咳嗽

立交桥下

老小区

路边的蒙娜丽莎

一座楼倒下

牙疼记

与小虫子同居

城市里的公鸡叫

午夜有女在哭

服务员的命运

第三辑 误闯的蝴蝶

在黑夜的边缘

残荷,夏天的尸骨

误闯的蝴蝶

空巢

送葬队

昆明西山,不再痛

路过屠宰场

母鸡与大蟒蛇

住在三楼的老鼠

断桥

墓中人

秋雨,谁的泪

血痕

小干鱼

一滴血

斗鸡现场

卖鱼女

猫叫

牙齿掉了

一道无名伤

在医院

蟑螂之死

秋天的尾巴

岁月间谍

不小心

密封袋

对影独语

鬼故事

解剖黑夜

幻觉,或真实

这个世界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