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之读:“中国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电子书

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售       价:¥

纸质售价:¥93.20购买纸书

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6

作       者:张未民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5-19

字       数:35.4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文学 > 文学理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从事文学研究所作论文的选编。着眼于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中国话语”建设与探索,从探源“中国”概念的内涵手,对“中国文学”自身的理论、结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提出了“中国文学”之“学”的思路;挖掘中国语境“生活”概念的思想史内涵,对新世纪“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作了独到的探讨;采取中国“新现代性”的理论视角,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思潮与文脉行了梳理。<br/>【推荐语】<br/>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br/>【作者】<br/>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文艺争鸣》编辑、副主编、主编等。<br/>
目录展开

根的隐喻——一个中国隐喻的历史文化考察

一个语词的隐喻式根源及其隐喻式产生

(一)作为隐喻的语词“根”

(二)从“形义隐喻”到“音义隐喻”

(三)从“根隐喻”到“根的隐喻”:“艮”的原始音义系统

(四)中间物思维及其逻辑

(五)“艮”声旁的音义系统考察

(六)“根的隐喻”之语义体系的生成

“根”的世界掌握:理与情的隐喻分途

(一)意象图式与根的隐喻功能与途径

(二)作为“概念隐喻”的“根”

(三)作为根的“概念隐喻”更加抽象形式的“本”

(四)作为“基本隐喻”的生命情感形式的“根的隐喻”

(五)从“艮”到“根”,植物性隐喻与农耕文明的“深度模式”

超越“国中”——“中国”概念的历史语源学探寻

“中国,即国中”:一个历史语言的阐释学

“中国”:对历史语言阐释的抗拒和超越

“中”:何以前置和优先

“中国”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生成

结语:“中国”,深埋于历史的“中国梦”

何谓“中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中国文学”:在民族/国家之间的表述

“中国文学”概念应在“中国观”上加以探讨

“大规模国家”与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

(一)

(二)

(三)

从“中国”到“地方”:政治美学和文学的生命个性

区域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

“中国”文学的诞生:以《诗经》为案例的分析

结语:共同体观念与中国文学

重建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从文明的角度重识中国文学

问题的由来: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

重建汉语文学的整体性

反思现代性

缓解时间的政治

打开文学的文明视界

赘语:想象或穿越,一个注脚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的意义:多极化世界文学中的重要“一极”

“世界文学”概念与中国的因缘际会

“天下/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天下之文”论

从“天下之文”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化

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意义

再论共同体观念和中国文学

《诗经》的“中国”解读——《诗经》所见“中国”形态向审美意识的积淀

所见作为国家认知的“中国”及“中国”主题诗学

风雅颂:由政治共同体通向文学审美共同体

赋比兴:“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基本的语言表现经验

一多模式:“中国”作为思维方法

《木兰诗》的“中国”解读

中国“生活”概念的历史解说

以“生”释“活”

从“生生”释“生活”

以“日用”代“生活”,或“日常生活”

“生活”概念在20世纪中国的兴起——20世纪中国“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及话语形式简析

“生活”理论体系的生成:重评王国维和梁漱溟

生活话语的兴起:“人生”“生命”“民生”“生存”诸概念的分析与集合

走向“生活现代性”及其“生活”概念的整体性

生活的心,回家的路——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

引言:是生活不是日常生活

生活转型

生活的心

回家的路

为生活立心——说说萧红,说说李泽厚

一个“生活”主题的百年诗歌简史

生活诗缘

生命焦灼与死亡体验

理想与革命:去日常生活化

诗的“再生活”

感觉、物:走向生活整体性的诗

体物的精神层面

嵌入生活的诗:隐喻之维

中国文学的“批评问题”——“批评”与“评论”的百年“语用”纠葛及其所见时代风尚

缘起

释“批”与“批评”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批评”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批评”与“评论”之间:“Literary Criticism”的汉译

为何是“文学批评”?——激进的“批判”锋芒

“批评家这一类特殊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批评”的困境

质疑“文学批评”

“十七年”:在“评论”与“批判”之间

20世纪80年代:“评论”淡化而“批评”翱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批评”的陷落与“人文精神”坚守

新世纪现状:生活性,“批评”的分化与走向

说“游”解“戏”——中国古代文艺中的“游戏说”

中国的“戏”

“戏”的艺术

“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方式

游戏三昧

虚拟和程式

大团圆和“戏的正义”

游艺和游神

游与戏

一点比较:游戏精神

侠与中国文化的民间精神

墨侠源流

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吗?

武侠小说与古代小说的三种模式

侠在文学中的两种表现

金庸与莫言

中国文学的“时间”——关于“新世纪文学”论述的一个逻辑起点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话语讨论

中国现代性三型与新现代性的兴起

中国新现代性与“新时期文学”的疏离

新世纪文学的兴起

写作的时代与新性情写作——有关“80后”等文学写作倾向的试解读

“写作”的时代

新世纪文学中的“新性情写作”

对“80后”等性情写作若干评价上的尴尬

新性情写作的若干特征

传统的复归与“新文学观”的重新审视

趋向老龄化的社会与人生的延宕

对新世纪文学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世纪文学”的三种用法

增量的文学

生长的文学

总体的文学

生活的文学

体物的文学

“文明”的文学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

现代文学3:从“现代性”的讨论到“新世纪文学”的讨论

(一)现代文学1

(二)现代文学2

(三)现代文学3

其他主要文学思潮概述

(一)反思“纯文学”

(二)底层现实主义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脉背景下的诸现象

(一)文学代际显现的文脉

(二)文学文体的文脉“对流”延展:“非虚构”及其他

(三)新媒介转换生成新文脉:网络文学

(四)风格文脉的混搭流变:所谓大众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五)地域/民族文学文脉的整合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之读(代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