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我愿你是你所是:汉娜 · 阿伦特传电子书

一、阿伦特的一生自风雨中而来,在不断地逃亡中成长为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 幼时出生在世俗犹太家庭,从“反犹”言论中她初次有了内心的觉醒意识到一定要捍卫自己的尊严;经历战乱、求学、被迫害等事情,她依然是“傲慢的汉娜”,并且始终头脑清醒地在坚持思考,在探索生活与哲学;阿伦特的好友作家玛丽·麦卡锡,认为阿伦特是“光彩照人的女主角”、纽约沙龙的人对这位“魏玛的摩登女郎”念念不忘;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她一见钟情……通过借助档案、采访资料、诗歌手稿和私人书信等资料,以及33张珍贵的照片,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位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售       价:¥

纸质售价:¥59.80购买纸书

4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美]萨曼莎 · 罗斯 · 希尔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07-01

字       数:11.7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传记 > 财经人物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阿伦特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平庸之恶”的提出者,她与西蒙娜·波伏瓦、苏珊·桑塔格一起被视为20世纪三大女性思想家。奥古斯丁说:“我爱你——我愿你是你所是。”这也是阿伦特曾反复引用的话。借助档案、采访资料、诗歌手稿和私人书信等资料,以及 33 张珍贵的照片,我们得以认识真实且隐秘的阿伦特。 从小她就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是一个外人,一个反叛者,或者像她后来自己说的,一个“局外人”和一个“亡命之徒”,她后来的人生也没有改变这两种身份:诗人兰德尔·贾雷尔说,阿伦特的婚姻是“双王制”.他们相互滋养着对方的心智生命;好友玛丽·麦卡锡说,阿伦特像一个“孤独的旅客,在她思想的火车上”行驶;面对他人的批评,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道,“我讨厌当个刺儿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 在她与海德格尔、本雅明、鲍德温和雅斯贝尔斯等人的交往中,我们也得以窥见思想的海啸扑面而来。<br/>【推荐语】<br/>一、阿伦特的一生自风雨中而来,在不断地逃亡中成长为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 幼时出生在世俗犹太家庭,从“反犹”言论中她初次有了内心的觉醒意识到一定要捍卫自己的尊严;经历战乱、求学、被迫害等事情,她依然是“傲慢的汉娜”,并且始终头脑清醒地在坚持思考,在探索生活与哲学;阿伦特的好友作家玛丽·麦卡锡,认为阿伦特是“光彩照人的女主角”、纽约沙龙的人对这位“魏玛的摩登女郎”念念不忘;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她一见钟情……通过借助档案、采访资料、诗歌手稿和私人书信等资料,以及33张珍贵的照片,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位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作为女性主义思潮的重要引领者,阿伦特的思考始终传达着思考、智识的力量。 1959年当普林斯顿大学向阿伦特提供教授职位时,她威胁要拒绝,因为《纽约时报》着重强调她会是“第一位女性”。阿伦特希望因她的思想得到认可,而非因为她的性别,重要的永远是她的思想。关于平庸之恶,她说“我认为,恶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极端的,而从来不是根本的:它并不具备深度,因此也没有什么恶魔般的色彩。恶可以毁坏整个世界,就像霉菌一样在表面肆意蔓延。只有善才有深度,可以是根本性的。”关于思考,她说“知识分子”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 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行自省的独立思考。”关于孤独,她认为可以用加图的话说,“我无所事事时最为活跃,我独自一人时最不孤独”。 三、特立独行的叛逆少女、傲慢的阿伦特、“犹太人的叛徒”,一个女性思想家充满荆棘的独立之路,依然在这个时代可以作为我们人生之路上的灯塔。 15岁时在中学课堂上带领学生联合抵制一位冒犯了她的老师;到达母亲新组建的家庭后,不屑于做一个“端庄淑女”,自己喜欢的家庭活动才会参加;“二十年代女子犯禁的事她全做过:当众抽烟、不为世俗受的爱情, 还包括在大学里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 ……冒险的活力从来就没有离过她。”在战争期间,将自己的公寓地下改为救助站,参与青年派组织救助犹太人到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经历纳粹的死亡威胁之后,却在针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中,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庸之人,平庸之恶而不是恶魔。从个人成长到思想研究,阿伦特一直都是那个特立独行的人。 四、装帧设计简约精致。封面手绘插画,书名采用烫金工艺,以及专色印金工艺,钢笔水墨色彩和淡金相得益彰。<br/>【作者】<br/>[美]萨曼莎·罗斯·希尔 Samantha Rose Hill 汉娜·阿伦特政治与人文中心的助理主任,巴德学院政治学客座助理教授,布鲁克林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在本书中,“我希望可以向读者描绘一个无比生动的女人的画像,来展示她为何被视为思想和行动上的双重巨人”。 <br/>
目录展开

序言:理解

内在的觉醒

《阴影》

《爱与圣奥古斯丁》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

转向政治

“我们这些难民”

拘禁

紧急状态

过渡

友谊

和解

《极权主义的起源》

《爱这个世界》

《过去与未来之间》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论革命》

《黑暗时代的人们》

《共和的危机》

《心智生命》

讲述故事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鸣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