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cdma2000 1x EV-DO网络优化理论与实践电子书

  本书作者都参与了CDMA网络规划、建设、优化的全过程,对于这部分内容都有丰富的经验及众多的心得,本书正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总结。书中引入了大量无线网络优化案例,贴近实际网络,理论和实际结合紧密,内容翔实且操作性强,强化了读者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对cdma2000无线网络优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66.00购买纸书

12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2

作       者:徐卸土,麦菁,杨炼

出  版  社:通信图书编辑部

出版时间:2015-02-01

字       数:33.1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计算机/网络 > 多媒体/数据通信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全面、深地介绍了CDMA通信系统基本架构、天线及电磁波基本原理,并从无线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手,论述了cdma2000 1x及EV-DO的优化指标、参数优化和无线优化方法,列举了大量的实际优化案例,列举了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的主要功能架构和功能模块,对干扰分析、直放站、海面覆盖、高铁覆盖、地铁覆盖、高层覆盖、厂家边界切换、话单应用、寻呼信道容量等行了专题研究。 本书内容详实,系统完整,既有理论描述,又有大量详细的实例分析,在技术、工程上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于从事无线网络优化的工程技术以及研究人员使用,可供大专院校通信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也可作为通信技术培训教材。<br/>【推荐语】<br/>本书作者都参与了CDMA网络规划、建设、优化的全过程,对于这部分内容都有丰富的经验及众多的心得,本书正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总结。书中引了大量无线网络优化案例,贴近实际网络,理论和实际结合紧密,内容翔实且操作性强,强化了读者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对cdma2000无线网络优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CDMA通信概况

1.1.1 CDMA移动通信起源

1.1.2 第二代商用CDMA移动通信

1.1.3 第三代商用CDMA移动通信

1.1.4 CDMA向4G演进途径

1.2 CDMA无线网络优化

1.2.1 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1.2.2 移动网络运行周期

1.2.3 网络优化常用工具

1.2.4 网络优化内容

1.2.5 网络优化手段

1.2.6 网络优化流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天线和电磁波传播

2.1 天线概述

2.2 天线基本参数

2.2.1 工作频段

2.2.2 天线增益

2.2.3 驻波比

2.2.4 极化方式

2.2.5 波瓣宽度

2.2.6 上旁瓣抑制与零点填充

2.2.7 前后比

2.2.8 交叉极化比

2.2.9 隔离度

2.2.10 下倾角

2.2.11 三阶无源交调

2.2.12 输入阻抗

2.3 基站天线类型

2.3.1 全向天线

2.3.2 定向天线

2.3.3 八木定向天线

2.3.4 室内吸顶天线

2.3.5 室内壁挂天线

2.3.6 特殊天线

2.4 天线分集

2.4.1 分集概述

2.4.2 空间分集和极化分集

2.4.3 分集合并技术

2.5 不同环境天线选用

2.5.1 市区

2.5.2 郊区

2.5.3 农村

2.5.4 快速道路

2.5.5 山区

2.5.6 近海

2.5.7 隧道

2.5.8 室内

2.6 电磁波传播特性

2.6.1 慢衰落和快衰落

2.6.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2.6.3 多径传播

2.6.4 多普勒频移

第3章 CDMA无线通信基础

3.1 CDMA网络架构

3.1.1 移动台(MS)

3.1.2 基站子系统(BSS)

3.1.3 网络交换系统(NSS)

3.1.4 操作维护中心(OMC)

3.2 CDMA蜂窝结构

3.3 移动区域组成

3.4 编号计划

3.4.1 移动终端识别

3.4.2 网络标识号

3.5 CDMA工作频段

3.6 cdma2000 1x无线信道

3.6.1 1x前向物理信道

3.6.2 1x反向物理信道

3.7 cdma2000 1x关键技术

3.7.1 扩频技术

3.7.2 扩频码

3.7.3 功率控制

3.7.4 软切换

参考文献

第4章 CDMA网络规划

4.1 CDMA网络规划概述

4.1.1 CMDA网络规划目的

4.1.2 CDMA网络规划指导思想

4.1.3 CMDA网络规划准则

4.2 CDMA网络规划流程

4.2.1 设计准备

4.2.2 初步设计

4.2.3 最终设计

4.3 CDMA网络滚动规划

4.3.1 什么是滚动规划

4.3.2 滚动规划的意义

4.3.3 滚动规划的方法

4.4 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

4.4.1 无线覆盖规划

4.4.2 无线链路预算

4.4.3 无线容量规划

4.4.4 容量和覆盖的关系

4.4.5 PN码规划

4.4.6 PN邻区规划

4.4.7 重要参数规划

4.5 CDMA规划的特点

第5章 cdma2000 1x 信令与协议

5.1 信令与协议概述

5.1.1 OSI 7层协议模型

5.1.2 TCP/IP协议模型

5.1.3 No.7号信令系统

5.2 cdma2000 1x信令与协议

5.2.1 cdma2000 1x接口与协议

5.2.2 cdma2000 1x协议结构

5.2.3 Um空中接口

5.2.4 A接口

5.2.5 Abis接口

5.3 cdma2000 1x网络其他接口协议

5.3.1 移动应用部分(MAP)

5.3.2 移动智能网应用部分

5.4 IETF相关协议

5.4.1 IP

5.4.2 TCP

5.4.3 UDP

5.4.4 ATM协议

5.4.5 PPP

5.4.6 IPSec协议

5.4.7 GRE协议

5.4.8 RADIUS协议

5.4.9 移动IP协议

参考文献

第6章 cdma2000 1x 通信事件及流程

6.1 移动台状态迁移

6.1.1 移动台初始化状态

6.1.2 移动台空闲状态

6.1.3 移动台系统接入状态

6.1.4 移动台业务信道状态

6.2 开机选网原理

6.3 空闲切换

6.4 移动台登记

6.5 位置更新

6.6 随机接入

6.7 安全机制

6.7.1 接入鉴权

6.7.2 加密

6.8 话音呼叫和释放

6.8.1 话音业务主呼

6.8.2 话音业务被叫

6.8.3 话音业务释放

6.9 寻呼

6.10 切换

6.10.1 接入切换

6.10.2 软切换

6.10.3 硬切换

6.11 系统消息

6.11.1 必选系统消息

6.11.2 可选系统消息

6.12 短消息流程

6.12.1 短消息发送流程

6.12.2 短消息接收流程

6.13 呼叫进程中异常

6.13.1 呼叫失败原因

6.13.2 掉话主要原因

6.13.3 BS内软切换失败原因

6.13.4 BS内硬切换失败原因

6.14 漫游

6.15 数据业务流程

6.15.1 数据业务起呼流程

6.15.2 同PDSN的Dormant切换流程

参考文献

第7章 cdma2000 1x 网优指标

7.1 覆盖指标

7.2 负荷类指标

7.2.1 话务量

7.2.2 数据业务流量

7.2.3 数据业务吞吐率

7.3 接入性指标

7.3.1 拥塞指标

7.3.2 呼叫建立成功率

7.3.3 寻呼成功率

7.3.4 呼叫建立时延

7.4 保持性指标

7.4.1 掉话率

7.4.2 话务掉话比

7.4.3 切换成功率

7.4.4 话音质量(MOS值)

参考文献

第8章 cdma2000 1x 参数优化

8.1 概述

8.1.1 无线参数调整说明

8.1.2 主要涉及无线参数种类

8.2 网络识别参数

8.2.1 系统识别码(SID)

8.2.2 网络识别码(NID)

8.3 开销增益参数

8.3.1 导频信道增益(PILOTGAIN)

8.3.2 同步信道增益(SYNGAIN)

8.3.3 寻呼信道增益(PCHGAIN)

8.4 系统接入参数

8.4.1 接入试探前缀长度(PAM_SZ)

8.4.2 接入试探消息实体长度(MAX_CAP_SZ)

8.4.3 接入试探随机延迟(PROBE_PN_RAN)

8.4.4 接入试探滞后(PROBE_BKOFF)

8.4.5 接入试探数(NUM_STEP)

8.4.6 接入试探序列滞后(BKOFF)

8.4.7 接入信道数目(ACC_CHAN)

8.4.8 接入响应等待时间(ACC_TMO)

8.4.9 最大接入请求试探序列数(MAX_REQ_SEQ)

8.4.10 最大接入响应试探序列数(MAX_RSP_SEQ)

8.4.11 初始标称功率(NOM_PWR)

8.4.12 初始功率偏置(INIT_PWR)

8.4.13 功率调整步长(PWR_STEP/PI)

8.5 注册登记参数

8.5.1 寻呼信道数目(PAGE_CHAN)

8.5.2 最大时隙周期索引(MAX_SLOT_CYCLE_INDEX)

8.5.3 参数变化登记(PARAMETER_REG)

8.5.4 周期登记(REG_PRD)

8.5.5 距离登记(REG_DIST)

8.5.6 登记区数量(TOTAL_ZONES)

8.5.7 注册定时器(ZONE_TIMER)

8.5.8 多SID存储(MULT_SIDS)

8.5.9 多NID存储(MULT_NIDS)

8.5.10 本地用户登记(HOME_REG)

8.5.11 外部系统用户登记(FOR_SID_REG)

8.5.12 外部网络用户登记(FOR_NID_REG)

8.5.13 开机登记(POWER_UP_REG)

8.5.14 关机登记(POWER_1x EV-DOWN_REG)

8.6 切换、搜索及邻区参数

8.6.1 软切换参数

8.6.2 搜索相关参数

8.6.3 邻集列表参数

8.7 功率控制参数

8.7.1 慢速前向功控参数

8.7.2 快速前向功控参数

8.7.3 反向功控参数

8.8 1x数据业务参数

8.8.1 前向补充信道的持续时间(FOR_SCH_DURATION)

8.8.2 反向补充信道的持续时间(REV_SCH_DURATION)

8.8.3 反向补充信道DTX时间(REV_SCH_DTX_DURATION)

8.8.4 SCH调度起始时间(START_TIME_UNIT)

8.8.5 R-SCH终止标识(USE_T_ADD_ABORT)

8.8.6 R-SCH期望速率(PREFERRED_RATE)

8.8.7 时隙周期单元(DURATION_UNIT)

参考文献

第9章 cdma2000 1x 无线优化

9.1 概述

9.2 DT/CQT测试介绍

9.2.1 导频强度Ec/Io

9.2.2 接收电平

9.2.3 发射功率

9.2.4 前向误帧率(FER)统计

9.3 KPI分析介绍

9.3.1 网优常用KPI指标

9.3.2 KPI分析注意事项

9.4 覆盖优化

9.4.1 影响覆盖因素

9.4.2 覆盖问题分类

9.4.3 室外弱覆盖分析

9.4.4 室外越区覆盖分析

9.4.5 室内覆盖优化

9.4.6 导频污染优化

9.4.7 链路不平衡分析

9.5 接入性能优化

9.5.1 寻呼成功率分析

9.5.2 呼叫建立成功率分析

9.5.3 呼叫失败流程分析

9.5.4 呼叫建立时延分析

9.5.5 拥塞率分析

9.6 保持性能优化

9.6.1 掉话率分析

9.6.2 切换分析

9.6.3 话音质量分析

9.7 负荷性能优化

9.7.1 高话务负荷分析

9.7.2 高寻呼负荷分析

9.7.3 高接入负荷分析

9.7.4 多载频话务均衡分析

9.8 1x数据业务优化

9.8.1 数据呼叫建立流程

9.8.2 数据呼叫建立分析

9.8.3 数据掉线率分析

9.8.4 数据速率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1x EV-DO 网络技术

10.1 1x EV-DO标准发展

10.2 1x EV-DO网络架构

10.2.1 接入终端

10.2.2 无线接入网

10.2.3 分组核心网

10.3 1x EV-DO物理信道

10.3.1 前向物理信道

10.3.2 反向物理信道

10.4 1x EV-DO关键技术

10.4.1 时分复用

10.4.2 自适应调制编码

10.4.3 HARQ

10.4.4 多用户调度

10.4.5 速率控制

10.4.6 反向功率控制

10.4.7 前向虚拟软切换

10.5 1x EV-DO无线网络规划

10.5.1 1x EV-DO无线网络规划原则

10.5.2 1x EV-DO无线网络规划的特点

10.5.3 1x EV-DO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10.5.4 1x EV-DO无线覆盖规划

10.5.5 1x EV-DO无线容量规划

参考文献

第11章 1x EV-DO 空口协议

11.1 空口协议模型

11.2 物理层协议

11.3 MAC协议功能

11.3.1 功能介绍

11.3.2 协议介绍

11.4 安全层协议功能

11.4.1 功能介绍

11.4.2 协议介绍

11.5 连接层协议功能

11.5.1 功能介绍

11.5.2 协议介绍

11.6 会话层协议功能

11.6.1 功能介绍

11.6.2 协议介绍

11.7 流层协议功能

11.7.1 功能介绍

11.7.2 协议介绍

11.8 应用层协议功能

11.8.1 功能介绍

11.8.2 协议介绍

第12章 1x EV-DO 事件与流程

12.1 概述

12.2 开机选网

12.2.1 PRL设置

12.2.2 混合终端选网

12.2.3 接入层面选网

12.2.4 应用层面选网

12.3 空口会话事件

12.3.1 空口会话建立

12.3.2 空口会话维持

12.3.3 空口会话释放

12.4 HRPD连接建立

12.4.1 AT发起HRPD连接建立

12.4.2 PDSN发起连接重激活

12.4.3 AT发起连接重激活

12.5 HRPD连接释放

12.5.1 AT发起的连接释放

12.5.2 AN发起的连接释放

12.5.3 PDSN发起的连接释放

12.6 鉴权

12.6.1 接入鉴权

12.6.2 核心网鉴权

12.7 位置更新

12.7.1 AT发起的位置更新

12.7.2 AN发起位置更新

12.8 切换事件

12.8.1 反向链路软切换

12.8.2 前向虚拟软切换

12.8.3 AN间的休眠态切换

12.8.4 AN间的激活态切换

12.9 EV-DO和1x切换

12.9.1 混合覆盖区切换

12.9.2 混合覆盖区边缘切换

参考文献

第13章 1x EV-DO 网优指标

13.1 覆盖类指标

13.2 负荷类指标

13.2.1 流量指标

13.2.2 吞吐量

13.2.3 速率

13.3 接入性指标

13.3.1 会话建立流程

13.3.2 UATI分配成功率

13.3.3 Session协商成功率

13.3.4 Session接入鉴权成功率

13.3.5 连接建立成功率

13.3.6 寻呼响应率

13.4 保持性指标

13.4.1 掉线率

13.4.2 切换成功率

参考文献

第14章 1x EV-DO 参数优化

14.1 概述

14.2 基本参数

14.2.1 控制信道速率(Control Channel Rate)

14.2.2 控制信道偏置(Control Channel Offset)

14.2.3 DRCLock子信道周期(DRCLockPeriod)

14.2.4 DRCLock子信道长度(DRCLockLength)

14.2.5 多用户数据分组开关(MultiUserPacketsEnabled)

14.2.6 短分组启用门限(ShortPacketsEnabledThresh)

14.2.7 睡眠态定时器(Dormancy Timer)

14.2.8 DRC长度(DRCLength)

14.2.9 DRC信道增益(DRCChannelGain)

14.2.10 DRC监视定时器(DRCSupervisionTimer)

14.2.11 DSC长度(DSCLength)

14.2.12 DSC信道增益(DSCChannelGain)

14.2.13 ACK信道增益(ACKChannelGain)

14.2.14 DRC信道GainBoost(DRCChannelGainBoost)

14.2.15 DRCBoost长度(DRCBoostLength)

14.2.16 DRC门控(DRCGating)

14.2.17 DRCTranslation偏置(DRCTranslationOffset)

14.2.18 DSC信道GainBoost(DSCChannelGainBoost)

14.2.19 DSCBoost长度(DSCBoostLength)

14.2.20 DeltaACK信道增益(DeltaACKChannelGainMUP)

14.2.21 RRI信道增益预设(RRIChannelGainPreTransition)

14.2.22 RRI信道传输后设(RRIChannelGainPostTransition)

14.3 接入参数

14.3.1 最大接入探针数(ProbeNumStep)

14.3.2 最大探针序列数(ProbeSequenceMax)

14.3.3 接入探针周期(AccessCycleDuration)

14.3.4 接入探针前缀帧长(PreambleLength)

14.3.5 接入探针前缀时隙数(PreambleLengthSlots)

14.3.6 接入探针滞后时间(ProbeBackoff)

14.3.7 接入探针序列滞后时间(ProbeSequenceBackoff)

14.3.8 接入信道最大速率(SectorAccessMaxRate)

14.3.9 接入探针最大速率(TerminalAccessRateMax)

14.3.10 接入信道最大分组长(CapsuleLengthMax)

14.3.11 接入探针之间测试时间(Apersistence)

14.3.12 9.6kbit/s速率接入功率比(DataOffset9k6)

14.3.13 反向数据信道标称功率偏置(DataOffsetNom)

14.3.14 APersistenceOverride

14.4 功控参数

14.4.1 开环功率调整(Open Loop Power Adjustment)

14.4.2 初始开环功控校正因子

14.4.3 连续探测功率增量(Power Increment Step)

14.4.4 反向目标分组错误率(Reverse Target Frame Error Ratio)

14.4.5 反向外环初始功控门限

14.4.6 反向外环功控最大门限

14.4.7 反向外环功控最小门限

14.4.8 无数据传送状态下反向外环功控最大门限

14.4.9 常态下反向外环功控上调幅度

14.4.10 数据开传时反向外环功控下调幅度

14.5 切换参数

14.5.1 同频导频加门限(PilotDetectionThresholdSame Channel)

14.5.2 同频导频去门限(Pilot Drop Threshold Same Channel)

14.5.3 同频导频比较差值

14.5.4 同导频去掉定时器长度(Pilot Drop Timer Value Same Channel)

14.5.5 “截止”线斜率(SOFT_SLOPE Same Channel)

14.5.6 激活集加导频截距(Add Intercept for Same Channel)

14.5.7 激活集去导频截距(Drop Intercept for Same Channel)

14.5.8 激活集/候选集搜索窗(S_ Win _S for Active/Candidate)

14.5.9 邻集导频的搜索窗(Neighbor Search Window Size)

14.5.10 剩余集搜索窗(Search Window Size for Remaining Set)

14.5.11 更软切换时延(Softer Handoff Delay Required)

14.5.12 软切换时延(Soft Handoff Delay Required)

14.6 准入与负载控制参数

14.6.1 反向激活比特滤波时间常数(FRABFilterTC)

14.6.2 快速反向激活比特滤波时间常数(QRABFilterTC)

14.6.3 反向负载控制门限(RABThreshold)

14.6.4 反向链路不允许发射静默时长(Reverse Link Silence Duration)

14.6.5 反向链路静默起始时刻(ReverseLinkSilencePeriod)

14.6.6 反向激活比特长度(RABLength)

14.6.7 反向激活比特偏移(RABOffset)

14.6.8 合并门限(MergeThreshold)

14.6.9 有效负荷门限(PayloadThresh)

参考文献

第15章 1x EV-DO 无线优化

15.1 1x EV-DO优化概述

15.1.1 1x EV-DO优化特点

15.1.2 1x EV-DO优化原则

15.1.3 1x EV-DO优化流程

15.1.4 1x EV-DO优化方法

15.2日常DT/CQT测试

15.2.1 信噪比

15.2.2 DRC申请速率

15.2.3 前向数据吞吐率

15.2.4 反向数据吞吐率

15.2.5 前向分组错误率(PER)

15.2.6 激活集导频数(Active Count)

15.2.7 终端接收电平(RX POWER)

15.2.8 终端发射功率(TX POWER)

15.2.9 分组业务建立成功率

15.2.10 平均分组业务建立时延

15.2.11 分组业务掉话率

15.3 KPI优化分析

15.3.1 KPI主要指标

15.3.2 KPI分析要点

15.4 覆盖及干扰优化

15.4.1 弱覆盖优化

15.4.2 越区覆盖优化

15.4.3 反向干扰优化

15.5 接入性能优化

15.5.1 1x EV-DO接入流程

15.5.2 连接建立分析

15.5.3 TCA分配分析

15.5.4 TCC分析

15.5.5 接入鉴权分析

15.5.6 PPP建立分析

15.6 负荷性能优化

15.6.1 单载扇用户数量

15.6.2 MAC信道功率配比

15.6.3 反向软切换比例控制

15.7 保持性能优化

15.7.1 1x EV-DO掉线机制

15.7.2 1x EV-DO掉线原因分析

15.8 1x EV-DO速率性能优化

15.8.1 1x EV-DO数据路由

15.8.2 1x EV-DO数据空口优化思路

15.8.3 前向速率优化

15.8.4 反向速率优化

参考文献

第16章 专题研究分析

16.1 干扰分析

16.1.1 干扰类型

16.1.2 干扰影响

16.1.3 干扰判断和查找

16.1.4 干扰消除办法

16.2 直放站优化分析

16.2.1 直放站对CDMA系统影响

16.2.2 CDMA直放站常见问题分析

16.2.3 直放站的优化

16.3 海域优化分析

16.3.1 海面覆盖特点

16.3.2 海面问题分析

16.3.3 海面优化措施

16.4 高铁/地铁优化分析

16.4.1 高铁优化

16.4.2 地铁优化

16.5 话单应用研究

16.5.1 话单介绍

16.5.2 话单内容

16.5.3 话单应用

16.5.4 总结

16.6 都市高层覆盖研究

16.6.1 高层覆盖的解决办法

16.6.2 天线选型考虑因素

16.6.3 应用案例

16.6.4 总结

16.7 CDMA寻呼信道容量分析

16.7.1 CDMA寻呼信道结构

16.7.2 寻呼信道传输消息类型

16.7.3 寻呼信道负荷分析

16.7.4 寻呼信道寻呼容量计算

16.7.5 现网数据分析

16.7.6 总结

16.8 厂商边界切换优化

16.8.1 概述

16.8.2 硬切换原理分析

16.8.3 案例介绍

第17章 优化案例介绍

17.1 掉话分析

17.1.1 直放站干扰引起的掉话

17.1.2 弱覆盖引起的掉话

17.1.3 越区覆盖导致的掉话

17.1.4 搜索窗设置不当导致掉话

17.1.5 导频污染引起的掉话

17.1.6 室内布线器件损坏导致掉话

17.1.7 邻区漏配导致的掉话

17.1.8 GPS板件故障导致的掉话

17.2 接入分析

17.2.1 前向功率过载导致接入失败

17.2.2 CE故障导致接入失败

17.2.3 反向干扰引起的接入失败

17.3 导频污染优化

17.4 覆盖问题导致速率低

第18章 网优平台介绍

18.1 网优平台作用

18.2 网优平台介绍

18.2.1 系统运行环境及配置要求

18.2.2 网优平台拓扑图

18.2.3 网优平台软件架构

18.3 网优平台的特色

18.3.1 数据源解析能力

18.3.2 网优平台的扩展性

18.3.3 话单数据实时采集及处理

18.3.4 Oracle数据库设计

18.3.5 话单定位算法

18.3.6 数据采集监控

18.4 网优平台的功能

18.4.1 数据管理模块子功能

18.4.2日常优化模块子功能

18.4.3 专项优化模块子功能

18.4.4 用户级优化模块子功能

18.4.5 网络评估模块子功能

18.4.6 GIS模块子功能

18.4.7 系统管理模块子功能

18.4.8 前台支撑模块子功能

18.4.9 报表管理模块子功能

缩略语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