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洁净煤技术(第二版)电子书

书中首先讨论了煤在可持续能源中的地位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讲述了燃烧前的煤炭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洁净燃烧技术及发展状况;燃烧后的烟气净化技术,如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痕量重金属控制技术等;并介绍了包括煤气化、液化的煤转化技术。 煤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所以各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构成了洁净煤技术的核心;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些煤洁净发电的新技术,虽然主要的技术尚在发展中,但很快会成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主流,这包括临界机组、以联合循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发电技术,如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以及与燃料电池结合的联合循环等。

售       价:¥

纸质售价:¥70.10购买纸书

3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卓建坤、陈超、姚强 编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字       数:25.8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我国是煤炭的消费大国,煤炭在可持续能源中地位重要,但在煤炭转化及利用过程中引起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当前煤的清洁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本书即用小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洁净煤技术的全貌。 书中首先讨论了煤在可持续能源中的地位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讲述了燃烧前的煤炭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洁净燃烧技术及发展状况;燃烧后的烟气净化技术,如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痕量重金属控制技术等;并介绍了包括煤气化、液化的煤转化技术。 煤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所以各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构成了洁净煤技术的核心;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些煤洁净发电的新技术,虽然主要的技术尚在发展中,但很快会成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主流,这包括临界机组、以联合循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发电技术,如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以及与燃料电池结合的联合循环等。<br/>【推荐语】<br/>书中首先讨论了煤在可持续能源中的地位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而讲述了燃烧前的煤炭净化技术;燃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洁净燃烧技术及发展状况;燃烧后的烟气净化技术,如脱硫技术、脱硝技术、颗粒物控制技术、痕量重金属控制技术等;并介绍了包括煤气化、液化的煤转化技术。 煤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所以各种洁净煤发电技术构成了洁净煤技术的核心;书中专门介绍了一些煤洁净发电的新技术,虽然主要的技术尚在发展中,但很快会成为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主流,这包括临界机组、以联合循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发电技术,如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以及与燃料电池结合的联合循环等。<br/>【作者】<br/>姚强,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1986年8月-1999年1月,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水煤浆的燃烧技术、煤粉燃烧和洁净配煤技术工作。 1999年2月-至今,在清华任教期间从事煤的清洁燃烧和燃煤污染控制技术、洁净煤燃烧技术、煤粉燃烧、水煤浆燃烧、燃煤污染控制、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焚烧能源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合作出版二本专著《煤浆的燃烧、流动、传热与气化的理论与应用技术》和《高等燃烧学》,其中《高等燃烧学》获国家图书奖。合作编写一本教材《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编箸一本《洁净煤技术》。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形成了94项发明专利技术。在水煤浆燃烧器技术,水煤浆工业锅炉及电站锅炉应用技术、优化洁净配煤及燃油可吸颗粒物等方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步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各种奖励6项。 主要从事燃烧学、清洁煤技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控制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研究。已在煤浆的燃烧,煤的低污染燃烧,煤的优化洁净催化燃烧和配煤、颗粒物形成与控制等方面行了深研究。 目前重在燃煤污染的形成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控制技术方面展研究,在二氧化硫的形成与控制和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方面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特别是在燃烧源(燃煤、油、垃圾及生物质)可吸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方面,结合承担的《燃烧源可吸颗粒物形成与控制基础研究》973项目,在燃烧过程颗粒物的形成途径及荷电颗粒的过滤特性研究方面有了较系统的研究,并正在形成一些有一定前景的技术成果。<br/>
目录展开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煤炭利用与环境问题

1.1 世界煤炭资源及其地位

1.2 中国煤炭资源及其地位

1.2.1 中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状况

1.2.2 中国煤炭的资源状况

1.2.3 中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现状

1.2.4 中国煤炭需求预测

1.3 煤炭燃烧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

1.3.1 煤炭利用的途径

1.3.2 二氧化硫污染与酸雨

1.3.3 氮氧化物与光化学雾污染

1.3.4 燃烧颗粒物污染

1.3.5 燃煤产生的其他污染物

1.4 洁净煤技术

第2章 煤炭净化技术

2.1 煤炭净化技术的发展

2.2 煤炭的物理净化法

2.2.1 重介质选煤

2.2.2 跳汰法

2.2.3 浮游选煤

2.2.4 干法选煤

2.2.5 典型的选煤工艺

2.3 煤炭的化学净化法

2.4 煤炭的微生物净化法

2.5 煤净化产生的废弃物及其利用技术

2.5.1 煤矸石

2.5.2 煤泥

2.6 配煤与型煤技术

2.6.1 配煤技术

2.6.2 型煤技术

第3章 煤的先进燃烧技术

3.1 燃煤锅炉NOx的生成机理及其低NOx燃烧技术

3.1.1 燃煤锅炉NOx的生成机理

3.1.2 燃煤锅炉的低NOx燃烧技术

3.2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3.2.1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

3.2.2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基本原理及特点

3.2.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污染控制

3.2.4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3.3 水煤浆燃烧

3.3.1 水煤浆概述

3.3.2 水煤浆的特性

3.3.3 水煤浆的制备

3.3.4 水煤浆的燃烧

3.3.5 水煤浆的应用

3.3.6 水煤浆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第4章 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4.1 烟气净化的基本原理

4.2 颗粒物的脱除技术

4.2.1 颗粒物脱除的基本原理

4.2.2 颗粒物脱除技术的分类

4.2.3 机械除尘技术

4.2.4 湿式除尘技术

4.2.5 静电除尘技术

4.2.6 袋式除尘技术

4.2.7 多场耦合PM2.5脱除技术

4.3 烟气脱硫技术

4.3.1 烟气中硫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4.3.2 烟气脱硫技术概述

4.3.3 烟气脱硫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脱硫剂

4.3.4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4.3.5 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4.3.6 我国烟气脱硫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4.4 烟气脱硝技术

4.4.1 NOx脱除技术概述

4.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4.4.3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4.4.4 湿式烟气脱硝技术

4.5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4.5.1 电子束氨法和脉冲电晕法

4.5.2 活性炭加氨吸附法

4.5.3 NOXSO工艺

4.5.4 工艺

4.5.5 SNRB工艺

4.5.6 氧化铜法

4.5.7 湿式FGD加金属螯合物法

4.6 燃煤电站锅炉重金属和汞排放的控制技术

4.6.1 燃煤电站锅炉的重金属污染

4.6.2 燃煤锅炉汞的污染

4.6.3 燃煤锅炉燃烧中汞的形态和排放

4.6.4 燃煤锅炉汞排放的控制技术

第5章 煤的气化技术

5.1 概述

5.1.1 煤气化的定义和实质

5.1.2 煤气化的基本原理

5.1.3 煤气化的分类

5.1.4 影响煤气化效果的几个因素

5.1.5 煤气的种类

5.1.6 煤炭气化的基本工艺流程

5.2 移动床气化法及其典型气化炉

5.2.1 常压移动床气化法

5.2.2 典型的常压移动床气化炉

5.2.3 加压移动床气化法

5.2.4 典型的加压移动床气化炉

5.3 流化床气化法及其典型气化炉

5.3.1 流化床气化法

5.3.2 典型的流化床气化炉

5.4 气流床气化法及其典型气化炉

5.4.1 气流床气化法

5.4.2 典型的气流床气化炉

5.5 其他气化法

5.5.1 熔融床气化法

5.5.2 煤的地下气化法

5.6 煤气的净化和加工

5.6.1 脱除酸性气体

5.6.2 CO变换

5.6.3 煤气甲烷化

5.7 我国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5.7.1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

5.7.2 分级供氧和水冷壁水煤浆气化技术

5.7.3 TPRI两段干煤粉气化炉

5.7.4 干煤粉加压气化航天炉

5.7.5 熔聚气化技术

第6章 煤的液化技术

6.1 煤液化的意义和相关概念

6.2 煤的直接液化技术

6.2.1 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6.2.2 煤直接液化的一般工艺过程

6.2.3 几种典型的直接液化工艺

6.2.4 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关键因素

6.2.5 直接液化产物的特点

6.2.6 我国的煤直接液化技术

6.3 煤的间接液化

6.3.1 FT合成法的基本原理及工艺

6.3.2 几种间接液化的典型工艺

6.3.3 间接液化技术的产物特点

6.3.4 我国煤间接液化技术

6.4 煤制备其他液体燃料

6.4.1 煤制甲醇的典型工艺

6.4.2 甲醇转化制汽油

6.4.3 煤制二甲醚的典型工艺

6.4.4 我国的煤制其他液体燃料技术

第7章 洁净煤发电技术

7.1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

7.1.1 超超临界机组的关键因素

7.1.2 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7.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基础

7.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基本原理

7.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基本形式

7.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7.3.1 IGCC的基本原理

7.3.2 典型的IGCC示范工程

7.3.3 IGCC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7.3.4 IGCC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7.4 燃煤增压流化床锅炉联合循环

7.4.1 PFBC的基本形式

7.4.2 典型的PFBC电站系统

7.4.3 PFBC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4.4 PFBC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7.5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

7.5.1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7.5.2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介绍

7.6 整体煤气化湿蒸汽联合循环

第8章 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8.1 国际上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8.1.1 美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8.1.2 欧盟与日本的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8.1.3 中国洁净煤技术的发展

8.2 二氧化碳与全球气候变暖

8.3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8.3.1 CO2捕集技术

8.3.2 CO2封存技术

8.3.3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的意义

8.4 煤基近零排放多联产系统

8.4.1 多联产系统的意义

8.4.2 煤基近零排放多联产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