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1.20购买纸书

185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日)城山智子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01

字       数:23.1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白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的冲。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中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br/>
目录展开

出版说明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致谢

译者的话

导论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本书结构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 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中国的银本位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棉纺业

缫丝业

小结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债务与公司管理

小结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第四章 农村崩溃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工业萧条

缫丝业

棉纺业

小结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小结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从大萧条中复苏

小结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缫丝业的复苏

棉纺业的复苏

农村金融的重建

小结

结论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与世界经济

译后记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