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中国方案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5.90购买纸书

1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影强 等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31

字       数:12.3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与中国方案》提出了网络空间内涵、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主要内容、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分析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新趋势,提出了中国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政策建议。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  一是剖析了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回答了全球网络空间 “为什么需要治理”这一重要命题。网络空间是由技术主导驱动的,技术先是确定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话语权的重要指标。网络空间不仅有“公域”,也有“私域”,这就决定了网络空间治理需要主权。网络空间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模式。 二是构建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框架体系,包括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主要内容、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系统构建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框架,回答了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两大命题。 三是系统提出了中国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政策建议,包括核心关键资源、外交战略、核心技术、信息安全、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和中美关系等方面,建议我国亟须做好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的顶层设计。这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br/>【作者】<br/>张影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网络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和产业政策。2010年在北京交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10余篇;出版《机会平等与收分配相关性研究》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委托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br/>
目录展开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课题组成员

总报告

一、网络空间为什么需要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二、当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几个重要判断

三、中国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四、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议

第一章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理论分析

一、网络空间概念的起源与变迁

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

三、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含义

第二章 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需求分析

一、网络空间所承载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增加,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网络空间产生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三、网络空间的不平等已经让人类面临新的不平等

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框架

一、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目标

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应坚持的原则

三、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主要内容

四、网络空间行为主体及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主要模式及演变历程

二、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现状

三、“多利益攸关方”是当前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争论的核心与焦点

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发展新趋势

第五章 我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网络空间立法现状及借鉴

一、主要发达国家网络安全立法现状

二、现有网络空间治理的国际法律规范

三、中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立法建设中的角色与立场

第六章 中国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重大机遇

二、中国参与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七章 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一、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战略

二、积极开展“数字外交”战略

三、构建新型中美网络空间关系

四、建立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新体系

五、探索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空间技术体系

六、推动“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

七、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法制建设

专题报告

推动我国建立基于数据主权的网络空间治理的建议

中美网络空间博弈与“中国策略”

推动建立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议

促进我国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分享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