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7.50购买纸书

15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李德顺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21

字       数:31.3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力求建构一种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并运用新的哲学方法行思考的价值论体系。这种新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以“关系思维”代替传统的“实体思维”,将人的社会存在和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权利与责任,当作理解价值现象和价值观念的客观依据,并力求通过对实践和主体性的分析,来回答有关价值的各种问题。这一方法*初来自马克思创立的“实践的唯物主义”。<br/>
目录展开

目录

英译版前言

第1版序言

第1版前言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导论:价值问题与哲学

一、“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二、价值问题与思想史

三、价值论与马克思哲学

四、价值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第一篇 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篇题释义

第一章 价值的基础

一、关于价值存在的不同理解

二、作为关系范畴的主体与客体

三、主体性:人的对象性权利与责任

四、客体性:对象的性质和意义

五、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第二章 价值的本性

一、人类的“两个尺度”与价值、真理

马克思的“两个尺度”思想

“价值”的定义

重新理解“真理”的意义

二、价值因主体而异的本性

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

价值的多维性和全面性

价值的时效性和历时态

三、讨论:价值的“客观性”问题

第三章 价值的类型

一、划分价值类型的方法

二、几种基本的价值类型

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人类理想境界:真、善、美

三、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含义辨析

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与享用

人的自我价值:自主与担当

“残疾人的价值”与人道主义

第二篇 价值的意识论研究

篇题释义

第四章 人的价值意识

一、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态度”与知识

价值意识的社会形式

价值意识的精神形式

二、价值心理

欲望、愿望、动机

兴趣、趣味

情绪、情感

意志

三、价值观念

信念、信仰、理想是价值观念的特有形式

价值观念的基本构成

价值观念的特性

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功能

第五章 评价、认知与反映

一、评价与认知的区别

二、评价所把握的对象:价值事实

什么是“价值事实”?

作为一种主体性事实的价值

讨论:“价值事实”观念的意义

三、评价论与反映论

传统反映论的局限

“反映”的多维化

第六章 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

一、评价标准与“标准的标准”

在评价标准的背后

价值标准与主体存在的同一

讨论:评价标准的“真假”之分

二、评价标准与实践标准

实践是“检验标准”的最高形式

讨论:评价逻辑的“大前提问题”

三、评价标准的内在矛盾

第七章 社会评价

一、社会评价的结构

社会评价的对象与主体

社会评价的公共性标准

二、社会评价能否合理化

讨论:社会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社会评价合理化的方法论原则

第三篇 价值的实践论研究

篇题释义

第八章 价值、真理与实践

一、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两大原则的矛盾及其意义

价值与真理统一的条件

二、两大原则在实践中的统一

价值与真理的互容互渗

价值与真理的互引互化

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验证

讨论: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三、价值原则与实用主义

作为价值哲学的实用主义

真理与“有用”的两种联结

第九章 历史与价值

一、价值论的社会历史观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人的价值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

作为历史价值观的人民主体论

二、社会主义观的反思与超越

社会主义的历史反思

新社会主义观的思维方式

三、人的前景:解放与自由

自由的“实然”与“应然”

人的全面性的自我生成

第十章 价值冲突与当代文明

一、“人类中心”与“环境价值”

应该否定“人类中心”吗?

“环境价值”的社会意义

二、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

什么是“科学的价值”?

走向理性化的人文精神

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

超越“两极对立”的文化出路

讨论:怎样看待“普世价值”?

简短结语

参考书目

第2版后记

第3版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