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哲学通史 先秦卷电子书

《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售       价:¥

纸质售价:¥174.40购买纸书

16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郭齐勇主编,郭齐勇 著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字       数:64.0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创立以来,已历百年,本书力图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本卷讨论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西周的天命论与礼乐文明,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子思、孟子、庄子,名辩思潮与惠子、公孙龙子,后期墨家,《易经》与《易传》,管子与稷下学宫诸家,《礼记》、郭店与上博楚简及荀子代表的战国时期儒家,法家传统与商鞅、韩非子的哲学等,并探讨中国哲学的突破。<br/>【推荐语】<br/>《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丛书特: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流派、著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 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法、新观统合出的新成果。 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建构,又对哲学史上诸家的生命、生活有平情的理解,设身处地,转换时空,把生活与哲学成一片,减少现代人对往哲的隔膜。<br/>【作者】<br/>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2017年获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br/>
目录展开

导 论

一、 中国哲学的问题

二、 中国哲学的分期

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

四、 研究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第一章 殷商时期的宗教与政治

第一节 原始的自然观与宗教观

一、 殷商时期的自然崇拜

二、 图腾崇拜

第二节 殷商时期的宗教崇拜

一、 商代的巫术

二、 殷商时期的天、帝崇拜

三、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

第三节 殷商时期的政治与伦理

一、 殷商时期的神权政治

二、 殷商的权力继承问题

三、 殷商时期的道德伦理观念

第二章 西周的王道政治哲学

第一节 唐虞三代时期王道政治背景下的义概念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义与王道政治

一、 谁应当统治?——义与王道政治之正当性

二、 “不敢替厥义德”:义与王道政治之兴亡继绝

三、 “‘六誓’可以观义”:义与邦国征伐

四、 “义刑义罚”和“义嗣”:义与邦国刑罚及政治权力的承继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哲学

第一节 天鬼神人之际与理性人文主义的发展

一、 天道与人事

二、 天命与德力

三、 民为神主

第二节 崇礼重德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奠基

一、 尊 礼

二、 重 信

三、 孝忠义

四、 智仁勇

五、 和同之辨

第四章 孔子的哲学

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

一、 创立儒家学派

二、 七十子之徒

三、 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影响

第二节 孔子天命观

一、 天的内涵

二、 终极关怀和价值信仰

三、 赋天命以仁

第三节 仁学和礼学

一、 “仁”的基本内涵

二、 “仁”的道义原则和生命境界

三、 “仁礼”体用不二

第四节 为政之道

一、 德治思想

二、 公私观和正义论

第五节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一、 树立人格典范

二、 奠定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第一节 老子与早期道家

一、 老子其人

二、 《老子》一书

三、 老子与道家学派

第二节 道 论

一、 “道”的观念溯源

二、 万物存在的本根之道

三、 自然的天道观

第三节 政治论

一、 自然与自由

二、 无为与规范

三、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第四节 知识论

一、 道与名

二、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三、 知识的价值

第五节 人生智慧

一、 反者道之动

二、 上善若水

三、 有余以奉天下

第六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墨子的哲学

第一节 墨子与墨家

一、 墨子其人

二、 墨子思想的渊源

三、 《墨子》其书

四、 墨子与墨家

第二节 墨学的研究

一、 墨学的衰微

二、 墨学的兴起

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核心

一、 兼 爱

二、 非 攻

三、 尚贤尚同

四、 节用节葬

五、 非 乐

第四节 墨子思想的矛盾

一、 天 志

二、 明 鬼

三、 尚力非命

四、 节 葬

第五节 墨子的认识论

一、 知识的起源

二、 知识的性质

三、 知识的分类

四、 知识的标准

第六节 儒墨异同论

一、 关于“孝”

二、 关于“三年之丧”

三、 关于“爱”

四、 关于义利观

第七章 孙子的军事哲学

第一节 孙子与兵家

一、 兵家与兵法

二、 孙武其人其书

三、 孙膑其人其书

第二节 兵制的演变与《孙子兵法》的时代

一、 商周时期的军事形态及其演进

二、 春秋战国时期军制改革趋势

三、 时代变革中的《孙子兵法》

第三节 吴、齐《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一、 经之以五,较之以计

二、 避实就虚,奇正相生

三、 贵势重道,盈虚相变

第八章 孟子的哲学

第一节 仁义内在,性由心显

一、 性善说

二、 以四端之心论性

三、 义内义外之辩

第二节 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一、 仁政学说

二、 民本思想

第三节 修养工夫与人格境界

一、 存心养气的修养工夫

二、 德性至上的人格境界

第四节 辟杨、墨、许行与孟子的地位

一、 辟杨、墨、许行之说

二、 孟子的地位

第九章 庄子的哲学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一、 庄子及其时代

二、 《庄子》及其考辨

第二节 庄学研究

一、 关于《庄子》的文献学研究

二、 庄子哲学思想研究

三、 庄子研究的新趋势

第三节 庄子的道论、知论与人格

一、 道 论

二、 知 论

三、 理想人格论

第四节 庄子的政治哲学

一、 对战国之时现实政治的批判

二、 无为与顺应物性的治国之道

三、 《庄子》中的外王学倾向

第五节 庄子的超越之境

一、 从“避害”到超越死生

二、 “保性”与“养德”

第十章 名辩思潮与惠施、公孙龙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一、 白马非马

二、 离坚白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一、 指物论

二、 名实论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的哲学

第一节 后期墨家与《墨经》

第二节 《墨经》的研究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宇宙论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一、 知识的形成

二、 知识的种类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学

一、 以名举实的概念论

二、 以辞抒意的判断论

三、 以说出故的推理论

四、 逻辑规律及对逻辑谬误的批判

第十二章 《易经》与《易传》

第一节 《易经》与《易传》的基本内容与成书问题

第二节 《易经》的哲学

一、 《易》本卜筮之书

二、 卦爻画中的哲学思想

三、 卦爻辞中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易传》的宇宙论

一、 自然的宇宙生成论

二、 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论

三、 《易传》宇宙论的思维方式

第四节 《易传》的生命哲学

一、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的本原是天地

二、 生生之谓易:生命的表现是变易

三、 辅相天地之宜:生命的主体是人

第五节 《易传》的道德哲学

第十三章 《管子》与稷下学宫的学术

第一节 稷下之学

第二节 《管子》

一、 《管子》“法治”思想之周详而深刻

二、 旷世奇文“《管子》四篇”

三、 “阴阳”与“五行”在《管子》书中合流的轨迹

第三节 《黄帝四经》

第十四章 《礼记》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礼记》中的终极信仰与天人关系

一、 “礼”的宗教性与超越性

二、 人道与天道相贯通

第二节 《礼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天地生物

二、 因时取物

三、 取用有节

第三节 《礼记》中的社会政治学说

一、 宗法制度

二、 社会民生

三、 德法并重

第四节 《礼记》中的礼乐文明论

一、 《乐记》的成书问题

二、 《乐记》的主旨和“乐”的涵义

三、 “乐”的德性教化功能

四、 “礼”与“乐”的关系

第五节 《礼记》中的道德修养论

一、 《大学》的修己治人

二、 《中庸》的成己成物

三、 成德之教与道德之治

第十五章 郭店、上博楚简的思想

第一节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略说

一、 简 介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面向

第二节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一、 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二、 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三、 “情”与道德形上学

第三节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

一、 以心志导情气

二、 以礼乐之教养性培气

三、 内外交修,心身互正

第四节 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

一、 五德形于内,德气流于外

二、 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

三、 “中心”与“外心”

四、 心与形体的“一”与“独”

第五节 传世文献与竹书中的“五行”与“圣智”

一、 汉代五行图式的启发

二、 传世文献中的聪明圣智

三、 圣智与德圣

第六节 上博楚简《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一、 “恒先”与“道”的形上、超越、绝对、无限性

二、 “或”(域)范畴及“域”与“恒气”之自生自作

三、 《恒先》之重心在于审合言事

第七节 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对话与故事

一、 孔子与颜回

二、 孔子与子路、子贡等

三、 与《韩诗外传》比较

第八节 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

一、 《季康子问于孔子》与《论语》

二、 《仲弓》与《论语》

三、 《从政》与《论语》

第十六章 荀子的哲学

第一节 天人关系论

一、 对“天”概念的发展

二、 天人相分思想

三、 天人相合

第二节 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认识论思想

二、 方法论思想

第三节 逻辑思想

第四节 人性论

一、 人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 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

第五节 礼义论

一、 礼的起源

二、 礼义的实质

三、 礼义的宗旨与功能

四、 向“法”的演化

第六节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一、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二、 荀子哲学思想地位

第十七章 法家商鞅、韩非的哲学

第一节 李悝、吴起、申不害、慎到及其思想

一、 李 悝

二、 吴 起

三、 申不害

四、 慎 到

第二节 商鞅及其历史观与治世论

一、 商鞅其人与其书

二、 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三、 重罚轻赏,居官守法

四、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三节 韩非以“法”为中心的思想

一、 “法”、“术”、“势”的结合

二、 以“法”为中心

第四节 韩非“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

一、 世异则事异

二、 富国强兵,讲求实效

第五节 韩非的道、理观与参验论

一、 “道”乃万理之所稽

二、 事物的“定理”

三、 “参验”论

第十八章 战国阴阳家的思想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一、 阴阳说

二、 五行说

三、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

第二节 邹衍的思想

一、 大九州说

二、 五德始终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