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哲学通史 秦汉卷电子书

《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售       价:¥

纸质售价:¥164.60购买纸书

10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郭齐勇主编,丁四新 龚建平 著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7-01

字       数:57.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的哲学。法家哲学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府,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吕氏春秋》的思想努力,则是试图建构一种综合诸家思想并以之指导秦朝统治的新哲学。 黄老哲学、经学哲学、医学哲学、宇宙论哲学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构成了西汉哲学的主要内容,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安、司马谈、司马迁、刘向、刘歆、严遵和扬雄是西汉哲学的主要代表。西汉哲学从初期崇尚黄老到中期建立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诸家竞争的结果.从中期到末季,西汉哲学经历了从经学形态到谶纬形态的巨大转变。与此同时,汉人在天道观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浑天说,制定了《太初历》。医学理论被高度哲学化(阴阳五行化),《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东汉哲学一方面是西汉哲学的继续,另一方面它在批判谶纬的同时转经注之学,强化了象思维,并在汉末发生了宗教性的转向。桓谭深化了形神问题的讨论,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而张衡则完善了浑天说.《白虎通》总结了汉代经学,梳理了其基本理论。在东汉后期,易学哲学(以郑玄、荀爽、虞翻为代表)和道教哲学为重要,汉易表现“天象”和“天道”的特征更为明显,而道教哲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此外,王符、崔寔、仲长统、徐干的政治哲学和荀悦的人性论都是值得重视的。<br/>【推荐语】<br/>《中国哲学通史》共10卷,历经15年撰写、切磋、磨、修改,得以出版。这套丛书是我国目前完备、系统、翔实的一部中国哲学通史,是一部精专之作。 《中国哲学通史》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少数民族哲学卷、古代科学哲学卷,共十卷。丛书增加了近百年来各种《中国哲学史》未曾写过而实际上在历史上起了很大作用并真正有历史影响的哲学家,又增加了少数民族哲学与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深度建构、阐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较为完备的哲学思维发展史,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修炼、言说论辩的特色及其与欧洲、印度等哲学智慧的不同。 丛书特: 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的自觉。主编郭齐勇教授在卷前的两万多字的《导论》中论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分期、特质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贯穿全书。   二、内容丰富,通贯百家,着力梳理了历史上不同流派、著名哲学家的主要典籍与范畴系统,并予以建构。 三、重视重释老材料,发现新材料,并以新观念与新的诠释方式作新解读,突显理论创新,可谓新老材料、新方法、新观统合出的新成果。 四、言说与体验的统一。强调逻辑、理论系统的建构,又对哲学史上诸家的生命、生活有平情的理解,设身处地,转换时空,把生活与哲学成一片,减少现代人对往哲的隔膜。<br/>【作者】<br/>丁四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四川大学强基计划哲学专业特聘学术导师。兼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老子学会副会长等。曾任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特聘教授和湖北省周易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儒家经学。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先秦哲学探索》《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等7部著作,主编《简帛思想研究》集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省部级优秀学术成果奖。作,曾任中国政协杂志社社长、人民政协报社社长;合著《人民政协诞生实录》,发表二十多篇党史、政协理论研究文章。 龚建平,哲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主要从事儒家哲学和经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曾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优秀二、三等奖。出版《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梁漱溟哲学思想》《礼记工夫论研究》《自救与放达——道家的智慧》等著作,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哲学与文化》《当代中国思想》(英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刘仰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政协文史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中国政协文史馆研究员。发表过多部历史研究专著和多篇历史研究文章,合著《人民政协诞生实录》。<br/>
目录展开

导 言

第一章 从秦国到秦朝:以法家为主导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从秦简《为吏之道》《语书》看秦法治主义的强化

一、 官吏角色内涵的转变:《为吏之道》与《语书》比较

二、 《语书》与秦法治主义的强化

第二节 秦始皇的哲学思想

一、 秦朝的历史哲学:秦得水德之说

二、 作为君主理想的“皇帝”观念与秦人的道德观

三、 形神、方术与政治

第三节 李斯的法家哲学

一、 始皇时期的李斯思想

二、 二世与李斯的哲学:“肆意极欲”的权力享乐主义与刻薄至极的“督责之术”

第二章 杂糅与会通:《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一、 吕不韦其人

二、 《吕氏春秋》的编写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节 天道观与历史哲学

一、 天道观:本体论与圜道观

二、 《有始览·应同篇》的历史哲学与秦汉的五德终始说

三、 《慎大览·贵因》的贵因说与《察今》的因时变法观

第三节 生命哲学:“贵生”和“重己”

一、 生命的本源与本体

二、 贵生和重己的生命哲学

三、 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联

第四节 《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贵公去私、形名说与主术

一、 “贵公”“去私”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二、 形名学说与言谓理论

三、 主术:正名审分与主因臣为

第三章 汉初的思想斗争与黄老思潮

第一节 汉初的思想斗争

一、 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与德运之争

二、 刑名法术与黄老的思想斗争

三、 儒家与黄老道家的思想斗争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哲学思想

一、 陆贾的哲学思想

二、 贾谊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黄老思潮及其思想要旨

一、 汉初的黄老思潮

二、 何谓黄老道家与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

第一节 早期公羊学与董仲舒的发展

一、 早期公羊学

二、 董仲舒著述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第二节 宇宙论及“天人相与”的思想体系

一、 董仲舒对古代阴阳、五行观念的吸收和发展

二、 董仲舒的宇宙论建构

三、 天谴说与天命观

第三节 人性论:善质与三品

一、 董仲舒的人性论证成

二、 民待教而善

三、 董仲舒对古代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认识论

一、 求天意以教化天下

二、 正名思想

三、 知行关系

第五节 政治哲学

一、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 政治正当性根据与统治合法性原则

三、 经权观和《春秋》决狱

第五章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气”与宇宙论

一、 气

二、 气本宇宙论

第二节 “自然”概念

一、 《淮南子》的“自然”叙述及推阐

二、 “形物”自然论对“元气”宇宙论的完整开显

第三节 以“性命之情”为核心的生命哲学

一、 确立“性命之情”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其关键作用

二、 “人”的主体确立及客观把握

三、 《淮南子》生命哲学的内蕴与表征

第四节 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一、 “六艺”与《论语》

二、 孔子及其弟子们

三、 仁义观念

第六章 诸子分派观念的演进与司马迁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先秦至汉初的诸子分派观念

一、 《孟子》《韩非子》《荀子》《庄子》中指称诸子学派的概念

二、 先秦至汉初诸子的学派评判观念

第二节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与班固《汉志》九流十家之说

一、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诸子学思想

二、 班固《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

第三节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观念

一、 司马迁的史学观

二、 司马迁的天人观

第七章 西汉周易哲学与谶纬思潮

第一节 西汉易学的传承与《周易》经学地位的变迁

一、 西汉易学的传承与传习者

二、 《周易》经学地位的变迁与“《易》为之原”的提出

第二节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在思想解释上的转变

一、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

二、 西汉易学在思想解释上的转变

第三节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

二、 《易》之义萃阴与阳

三、 乾坤说与龙德说

四、 帛书《二三子问》等篇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孟喜、京房的周易哲学

一、 孟喜、京房其人及其著作

二、 孟喜的卦气说

三、 京房的易学思想

第五节 谶纬思潮与《易纬》的哲学思想

一、 谶纬思潮的兴起与流行

二、 《易纬》的哲学:“易一名而含三义”与“有形生于无形”的宇宙本体论

三、 《易纬》的哲学:乾坤说、八卦说、爻辰说和卦气说

第八章 刘向、刘歆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刘向、刘歆简介

第二节 刘向、刘歆的五行灾异说和新德运观

一、 《洪范五行传论》与《汉书·五行志》

二、 《汉书·五行志》所录《洪范·五行》经传及其问题

三、 刘向、刘歆的新德运观及二人在《五行传论》上的差别

第三节 从《汉书·律历志》论刘歆的天道观

一、 数者,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二、 天地之数、中数、九六之数与三统说

三、 以太极元气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生化法则

四、 以儒经为依据,对三统说作了经典论证

第四节 刘向的性情说与政治哲学

一、 性情说:以先后、未发已发论性情及性情各有善恶

二、 政治哲学:以仁义为主干的治国之道

第九章 严遵与扬雄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严遵其人与《老子指归》

一、 严遵其人

二、 《老子指归》简介

第二节 严遵《老子指归》的哲学思想

一、 宇宙论哲学

二、 生命哲学:形神论与养生论

三、 “无为”“自然”概念与政治哲学

第三节 扬雄的生平与著作

一、 生平与著作简介

二、 《太玄》《法言》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第四节 扬雄的玄哲学、宇宙论与人性论

一、 《太玄》以“玄”为中心的哲学系统

二、 以浑天说为主导同时兼容盖天说的宇宙论

三、 “善恶混”的人性论与“君为臣纲”的伦理学说

第十章 桓谭与张衡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桓谭的形神论思想

一、 桓谭的生平与著作

二、 形神理论与对天鬼信仰的批判

第二节 桓谭的经验认识论与政治哲学

一、 “习学”与“效验”的经验认识论

二、 “举本抑末”“王霸二盛”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张衡的宇宙论思想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浑天说思想及其贡献

第四节 张衡的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

一、 政治哲学:事依礼制与驳谶返经

二、 “与仁义乎逍遥”的人生哲学

第十一章 《白虎通德论》的儒学理论系统与思想贡献

第一节 《白虎通德论》的产生背景

一、 《白虎通德论》的产生背景

二、 《白虎通德论》与谶纬的关系

第二节 《白虎通德论》所构造的儒学理论系统

一、 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宗教观

二、 《白虎通德论》的特点及评价

第三节 天人关系

一、 天、地、人

二、 天人关系

第四节 性情说与寿命论

一、 六情扶成五性

二、 寿命论

第五节 三统说

一、 三统与通三统

二、 三教

三、 五行更王说

第六节 三纲六纪说

一、 三纲六纪说

二、 对三纲思想的评价

第十二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及著作

一、 生平

二、 著作

第二节 自然观:“天”与“气”

一、 天

二、 气

三、 天人关系

第三节 人性论

一、 人生之三累与三害

二、 人性论

第四节 认识论:“实知”与“效验”

一、 实知

二、 效验

第五节 历史观:德力与时命

一、 德与力

二、 时与命

第六节 对鬼神思想和儒家的批判

一、 对鬼神思想的批判

二、 对儒家的批判

第十三章 王符、崔寔、仲长统、徐干哲学思想合论

第一节 汉末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潮通说

一、 汉末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 汉末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潮通说

第二节 王符的“德化”思想和“崇本抑末”的主张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德化”思想

三、 “崇本抑末”

第三节 崔的霸政论

一、 霸政论

二、 人情论与畏民论

第四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与政治哲学

一、 无神论思想

二、 政治哲学

三、 对伦理政治的反思

第五节 徐干的天道观与人才观

一、 天道观

二、 人才观

第十四章 荀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第二节 “性三品”与“情不主恶”说

一、 “性三品”

二、 “情不主恶”

第三节 “三势”的天人观

一、 三势

二、 天人观

第四节 重真实与定道义

一、 重真实

二、 定道义

第五节 社会、政治批判

一、 社会批判

二、 政治批判

第十五章 汉末易学与易学在汉魏之际的转变

第一节 东汉易学的传承

第二节 汉末易学的象数建构与思想主旨

一、 郑玄以乾坤爻辰说为中心的象数学

二、 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卦变说

三、 虞翻的象数学:互体、卦变、月相纳甲等易例

四、 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和思想主旨

第三节 从象数到义理:汉易的弊病与王弼《周易略例》

一、 汉易的方法与弊病

二、 从象数到义理与王弼的《周易略例》

第十六章 道教的形成与《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

一、 道教的萌芽与教团的形成

二、 思想来源与理论形成

第二节 《太平经》的宗教哲学思想

一、 《太平经》简介

二、 道与气:《太平经》在宗教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 神道设教:《太平经》的早期道教理论

第三节 《老子想尔注》的哲学思想

一、 《老子想尔注》及其解《老》方法

二、 “道体”说

三、 “道气”说

四、 道诫

五、 至诚与为善的修道工夫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