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未来产业:引领创新的战略布局电子书

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对未来5~30年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前沿产业。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孕育着国内发展新机遇。 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有哪些未来产业正蓬勃兴起?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

售       价:¥

纸质售价:¥58.60购买纸书

6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陈劲,朱子钦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01

字       数:24.2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未来产业是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代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对未来5-30年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的前沿产业。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新焦、孕育着国内发展新机遇。那么,我国发展未来产业面临哪些机遇?有哪些未来产业正蓬勃兴起?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对未来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机遇中面临哪些挑战、障碍和风险?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如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木桶”,避免各地分别形成缺乏产业竞争力的“小木桶”,各地该如何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本书聚焦“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产业,阐述中国的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br/>【作者】<br/>陈劲,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 于1989年获浙江大学化工系生产过程自动化学士学位;1994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2000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陈劲教授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八届霍英东教师奖、*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2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在加清华经管学院前,他是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和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劲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br/>
目录展开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大变局时期的重要命题

1.1 未来产业提出的时代背景

1.1.1 共同富裕——坚守百年荣光中的庄严承诺

1.1.2 攀升高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导航之灯

1.1.3 科技强国——铸造新发展格局的循环之锚

1.1.4 引领未来——奏响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

1.2 未来产业的全球发展态势

1.2.1 美国——理念先行

1.2.2 欧盟——务实布局

1.2.3 日韩——精准投资

1.3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1.3.1 国家层面的纲领性引导

1.3.2 区域层面的争先规划布局

1.3.3 产业和企业界的发展忧虑

1.3.4 理论界需要作答的历史问卷

理论篇

第2章 未来产业的理论解析

2.1 未来产业的理论超越

2.2 未来产业的概念内涵

2.3 未来产业的特征阐释

2.3.1 以科技创新和培育机制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2.3.2 面向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超前布局

2.3.3 以坚持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

2.3.4 坚持以迈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为正确方向

2.3.5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富裕伟大实践

工具篇

第3章 未来产业布局的统筹论

3.1 意义导向的整合式规划布局

3.2 科技创新成果的整合式培育

3.2.1 来自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启示

3.2.2 推动科技成果整合式培育的重点举措

3.2.3 整合式培育的落地逻辑与框架分析

3.2.4 整合式培育的管理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3.3 从传统到未来的一体化发展

3.4 科技安全工程学与复盘工程

第4章 未来产业编制的方法论

4.1 未来蓝图分析

4.2 知识图谱分析

4.3 头脑风暴

4.4 技术预见

4.5 情景分析

4.6 颠覆性技术预测

4.7 科幻小说的价值

4.7.1 基于科幻小说的需求提炼

4.7.2 基于科幻小说的回溯分析

4.7.3 案例演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

第5章 未来产业培育的过程论

5.1 党领导下的新型举国体制

5.1.1 面向应急攻关的政府举国动员式

5.1.2 基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式

5.1.3 以央企为主导的整合式创新模式

5.2 群众路线指引下的人民创新

5.2.1 创新发展的人民中心论

5.2.2 全球视野下的人民创新

5.2.3 人民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发展

5.3 开放包容视角下的生态构建

5.3.1 美国未来产业研究所

5.3.2 谷歌X实验室

5.3.3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5.3.4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5.4 未来产业政策的跨周期调节

5.5 未来科技与产业的四元治理

实践篇

第6章 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6.1 企业为主体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6.1.1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

6.1.2 释放中小企业的科技型创新创业活力

6.1.3 培育面向未来的共益型企业家精神

6.1.4 善用“揭榜挂帅”激发全产业创新潜力

6.2 科研院所的支撑

6.2.1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作用

6.2.2 中国科学院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6.3 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和未来科技人才培育

6.3.1 支撑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6.3.2 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保障

6.3.3 可持续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动力

6.3.4 高校主导下的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力量

6.3.5 以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未来产业发展观

6.3.6 推进未来科技、未来产业管理学科建设

6.4 创新知识权益保护和共享激励模式

6.5 未来产业的金融支持

6.5.1 构建未来产业友好的金融支持体系

6.5.2 打造未来产业金融生态系统

6.5.3 推动金融科技合理应用和基础条件建设

6.5.4 出台重大攻关任务的专项支持计划

6.5.5 提升金融审慎监管的能力和力度

6.6 未来产业的政府角色

6.6.1 有为政府的主要抓手

6.6.2 硅谷奇迹的再认识

6.6.3 创新发展的西雅图现象

6.6.4 大波士顿的未来产业

6.6.5 德国鲁尔地区的转型

6.6.6 杭州未来工厂现雏形

6.6.7 深圳严守实体经济红线

6.6.8 创新发展的青岛模式

6.6.9 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崛起

第7章 主要领域的未来展望

7.1 未来数字经济

7.1.1 虚拟现实与元宇宙

7.1.2 云计算、数字孪生与工业互联网

7.1.3 大数据融合创新

7.1.4 量子科技

7.1.5 万物互联与可信智能社会

7.1.6 人工智能与无机生命

7.2 未来生命健康

7.2.1 生物与基因

7.2.2 医疗与大健康

7.2.3 生命护盾

7.3 未来材料

7.3.1 先进半导体材料

7.3.2 特种金属材料

7.3.3 碳基新材料与复合材料

7.4 未来能源

7.4.1 核能

7.4.2 氢能

7.4.3 可再生能源

7.4.4 储能

7.4.5 能源免疫系统与模块化供能

7.5 未来装备

7.5.1 航空航天

7.5.2 远洋深海与极地

7.5.3 先进轨道交通

7.6 未来农业

7.7 未来文旅

后记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